- · 《经济学家》栏目设置[08/31]
- · 《经济学家》数据库收录[08/31]
- · 《经济学家》收稿方向[08/31]
- · 《经济学家》投稿方式[08/31]
- · 《经济学家》征稿要求[08/31]
- · 《经济学家》刊物宗旨[08/31]
乐观悲哀与绝望工业革命过程中对资本主义经济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一、亚当·斯密:社会是螺旋状上升的阶梯 亚当·斯密生活在18世纪末工业革命中的英国,他是第一个全面地描绘市场运行方式的经济学家。那时候工厂建立不久,人们不习惯工业的生产
一、亚当·斯密:社会是螺旋状上升的阶梯
亚当·斯密生活在18世纪末工业革命中的英国,他是第一个全面地描绘市场运行方式的经济学家。那时候工厂建立不久,人们不习惯工业的生产方式,生产秩序不严格,底层工人工作缺乏效率,仍然保持着野蛮的习俗。
在他的著作《国富论》中,斯密第一次描绘了市场运行的全貌,将市场总结为一个近乎完美的自动调节运行机制。他最先提出了“经济人”假设,即市场中的人都是受利己心驱动追求自身利益的,并无意识地实现社会利益。“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够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看不见的手”本是用来比作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自发性,而这一无心的比喻以后竟成为市场机制的代名词。具体来说,社会利益之所以能实现,是因为“在一个人人追逐己利的环境中,个别的自利本能会导致竞争,更进一步地说,竞争会导致社会按照它所想要的数量,以其准备要支付的价格获得其所需的物品”。在这机制中,由于人人都想从事获得报酬的工作从而产生了竞争,进而达到和谐。这体现在产品数量、价格以及劳动者收入都能自我调节上。
如果市场一直按照这样的机制运行下去,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在前工业革命的时代中,失去土地出卖自由劳动力的人沦为穷人,而且这一数量在不断增加,上层阶级对这一现象感到恐惧,但斯密却大胆地提出社会是不断进步的,这一问题不用担心。因为他观察到劳动的分工推动了生产力提高,工厂主积累下来的财富购买机器、雇用工人,进行再生产,当工资被推高的时候,虽然利润增加的空间越来越有限,但随着工人数量的增加,由于竞争,工人的工资不得不降低,于是生产再次继续,社会就像沿着螺旋状阶梯一样上升。在这种机制里,经济活动永远循环但社会不断前进,在斯密对未来有限的了解中,当社会资源耗尽、分工不能再细化的时候,经济增长到了极限。
在斯密的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尚不成熟,生产组织形式变化带来的生产力进步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优势,而技术进步带来的危害还没有显示出来,受那个时代理性主义、自然法则等思潮的影响,他坚信理智会战胜混乱,对未来满怀希望。
二、马尔萨斯:未来是陷阱
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中提出,人口按等比级数增长,耕地按算数级数增长,这样人口增长早晚会受到食物数量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带来贫穷、饥荒,最后自然地恢复平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除了要提高农业生产力,还要控制人口增长,努力节育。这一观点虽然在当时受到猛烈抨击,但至少警示着人们人口过度增长的危害,所幸西方世界并没有落入马尔萨斯陷阱,因为城市化的进步,在城市孩子多是负担,因此随着穷人生活水平提高,节育知识增加,人口增速趋缓甚至出现负增长。但在很多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出生率太高导致的贫困在短期内很难消除,马尔萨斯的诅咒仍然存在。
马尔萨斯曾担心商品过剩,供给大于需求。而李嘉图轻易地否定了这一猜想,他的论点可以用以后的萨伊定律来表达,即供给自动创造需求,有对某物的需求,相应的就有收入来购买。一个人卖出了商品,相应地就会增加收入,这样就可以购买别的商品,因此供给和需求总是相等的。或许是因为当时还没有产生经济周期,或许是因为马尔萨斯敏锐的直觉这一优点被他不擅长辩论的劣势掩盖,这一问题当时并未引起重视。
总的来说,作为工业革命不同时期的经济学家,斯密还没意识到科技给生产力带来的巨大提升,也没重视到资源和人口增长的矛盾,因此他的理论是一个静态运行的理想状态,而马尔萨斯的理论更接近工业革命后期的现实问题,从而也更悲观。
三、马克思:未来是共产主义
马克思大部分的成果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马尔萨斯时期尚需要和地主阶级在媒体上唇枪舌战的新兴工业家已经成长起来,完全转变为资本家,而这一过程也伴随着对工人的欺压虐待。在这一时期,工人阶级和资本阶级矛盾尖锐,欧洲各国政治混乱,国家间战争频发,缺乏民主、秩序。
当时除了马克思还有许多革命者领导了工人运动,但只有马克思通过历史唯物主义从理论上对资本主义经济前景做出分析,预言资本主义必将灭亡,而共产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
文章来源:《经济学家》 网址: http://www.jjxjzz.cn/qikandaodu/2021/0223/794.html
上一篇:数据可视化在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探索
下一篇:全世界的劳动没有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