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经济学家》栏目设置[08/31]
- · 《经济学家》数据库收录[08/31]
- · 《经济学家》收稿方向[08/31]
- · 《经济学家》投稿方式[08/31]
- · 《经济学家》征稿要求[08/31]
- · 《经济学家》刊物宗旨[08/31]
邓浩如何解读宏观经济周期与大类资产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我们怎么去看宏观呢?结论已经非常清楚了,那么更为重要的就是分析经济当中的情况,是理解经济背后的驱动力。驱动经济肯定有很多的因素,其中信用周期这样一个力量是非常重要
我们怎么去看宏观呢?结论已经非常清楚了,那么更为重要的就是分析经济当中的情况,是理解经济背后的驱动力。驱动经济肯定有很多的因素,其中信用周期这样一个力量是非常重要的。
宏观经济周期思考
以前也想好好的学学经济学,所以买了一些大部头的书,但是看的时候非常的痛苦。后来想可能骨子里还是有一种质疑和抗拒,对这些书的深奥的理论,以及这样的一些深奥的曲线到底和真实的世界有多少关系不是很能接受。后来又看了不少首席经济学家的报告,也一直没有搞明白,说到底对我们的工作,我们对市场的理解有多少帮助。这些经济学家基本功都很扎实,但是我觉得可能是在不停的解释过去,发生了什么,然后用一种外推的方法进行一些相对安全的对比,但是对于实践投资来讲意义帮助很有限的预测。
所以我们越来越觉得真正有用的重要的可能是哲学和行为学方面的一些问题,那么下面我就从具体问题跟大家开始来分享。第一部分是经济的情况,大家看经济走势的时候,主流方式存在着一些误区。比如说经济数据大多是滞后的,他们是对之前趋势判断的一种验证。那么宏观数据里面的真实可靠性也存在着问题,比如说消费的数据,有时可能实际情况和官方的口径相差甚远,包括PMI我们经常看到一会51点几,一会49点几,这样的一些波动,到底能从中获得多少有价值的判断呢?这样的一些数据其实是比较具有滞后性的。那么宏观分析当中,经常使用的三驾马车的这种套路化的分析,我个人觉得也是一种后视性的,好像很量化,很科学,但实际上对于真正的实践操作来讲,意义帮助很有限。
那么我们怎么去看宏观呢?
有时候微观的东西我们觉得更有用,比如说行业的统计数据,有一些它是具有领先性的,或者是跟实际的经济运行,反应得比较及时的。比如说挖掘机是基建投资偏领先的数据,航空公司的客座率、酒店的入住率是商务活动比较及时的观察指标,而商务活动又领先于经济的整体情况,还有一些比如说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商品的销售情况等。在奢侈品当中的茅台,如果观察它的预收款的增长幅度的变化,可以了解到这一部分的消费变化的边际情况。举些例子,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信息是来自于政府有关的报告,包括政治局开会,都讲了什么东西,货币政策报告里面关心的是什么点,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央行的金融稳定局,最近也是频频讲话,其中反映了不少有价值的信息。那么对于经济或者是社会或者金融方面的一些情况,在这些报告里往往也形成了一些观点,比如说较早就指出中国的居民的负债率存在着过高的风险。那么我们可以想象政府所掌握数据比我们更早、更全面,这样判断其实甚至我们可以省去我们自己去研究的过程。
结论已经非常清楚了,那么更为重要的就是分析经济当中的情况,是理解经济背后的驱动力。驱动经济肯定有很多的因素,其中信用周期这样一个力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可能在大家做经济的分析的时候,重视程度不一定够,甚至有时候会被忽视得很厉害。从底层来看,经济从繁荣到衰退是一种循环,我认为本质上就是贪婪到悲观的情绪的转换。其中杠杆的高低就是情绪实现和表达的一个维度:如果大家都很兴奋,对未来很乐观,想多赚钱,那就加杠杆加得很厉害;如果对于未来很悲观很谨慎,那么杠杆的情绪就会下降得非常明显,所以我觉得本质上还是人的行为和人的情绪。另外要注意的是周期的这种复杂性,既有大周期,又有中周期,还有小周期,这就需要对于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理解有足够的深度,有一定的框架性,才能不因为一些小的波动而失去对大的趋势的把握。
那么我们经常还要去想说,我们怎么去看未来呢?
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知道我们过去是怎么样的,就是我们走到今天是怎么走过来的,然后我们今天所处的位置是怎么样的。这样的话才能对未来到底怎么发展怎么走,有更好的感觉。比如说我们看过去从哪个时点看,是从2013年本届政府上任以来看还是从更早的时候?2013年的主题是什么?新的政府上任以后的主题,除了反腐就是去库存,当时是一片过剩,什么都过剩,去库存一直到2016年,然后开始进入到去杠杆过程。如果我们再看得大一点长一点的话,那就是从2009年金融危机开始。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以4万亿为起点的加杠杆的大周期。这个周期一直到2016年,开始算是一个句号,然后开始进入去杠杆的周期。所以这是一个大周期中周期小周期的一个结合。那么2019年我们是不是又回到了加杠杆的周期呢?这个问题我们后面再来看。我们其实是没有办法走回到老路上的。大家总是在说货币又放水了,流动性宽松,又开始呼吁银行放贷款了,那是不是大水漫灌又走回到老路上了呢,虽然政府的各个层级都在不停的表态,说我们是不会走在老路上,但是大家可能还会这么想。
文章来源:《经济学家》 网址: http://www.jjxjzz.cn/qikandaodu/2021/0303/829.html
上一篇:货币财政双松政策底线面临重新定义
下一篇:推行垃圾分类须按下四个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