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经济学家》栏目设置[08/31]
- · 《经济学家》数据库收录[08/31]
- · 《经济学家》收稿方向[08/31]
- · 《经济学家》投稿方式[08/31]
- · 《经济学家》征稿要求[08/31]
- · 《经济学家》刊物宗旨[08/31]
管子礼维思想探析一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管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经济学家之一。《管子》的治国、富国思想,在历史上影响巨大,《管子》的法治思想既系统而又有特色。而本文则就《管子》“礼
管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经济学家之一。《管子》的治国、富国思想,在历史上影响巨大,《管子》的法治思想既系统而又有特色。而本文则就《管子》“礼维”思想进行探讨,希望发掘其对社会主义德治建设的历史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礼由原始社会的祭祀仪式发展到政治领域,成为维护统治阶级权力的工具。周公所制的礼,是维护宗法等级制的工具。《管子》继承和发展了周礼,认识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指出君主要遵从礼义,规范礼制,并且要尊礼守礼用礼,以礼教化民众,发挥礼制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本文就“礼维”思想进行探讨,希望发掘其对社会主义德治建设的历史借鉴。
“礼”乃“四维”之首
《管子》开篇之作《牧民》开宗明义提出:“守国之度,在饰四维”。什么是四维?就是礼义廉耻。四维对于治国极其重要,立国的根本在于有四维维系,缺一不可。“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就是说,若一维断绝,国家将倾倒;若二维断绝,国家就危险;若三维断绝,国家将翻覆;若四维断绝,国家将灭亡。从四维的顺序缺失具体阐述了对治理国家的危害性及其严重程度,指出国家将倾倒可以扶正,危险可以转危为安,翻覆还可以重新振兴,如果灭亡了就不能再恢复了。因此,作为君主就要防微杜渐,及早谋划。《管子》进一步解释“四维”道,“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这就说明遵从礼义的重要性。守礼就不会超越规范,讲求义就不会妄自求进,做到廉就不会掩饰过错,懂得耻就不会趋从坏人。这样,人们不越出应守的规矩,为君者的地位就会稳定;不妄自求进,就不会有投机取巧;不掩饰过错,品行自然端正;不趋从坏人,坏事就不会产生。
“礼”作为“四维”之首,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要求君主在治国时应当高度重视“礼”的重要作用,从维护社稷安危的高度去认识,重视和发挥“礼”的功能,在实践中注重以礼治国。为什么君主要重视礼的作用呢?《心术上》认为“礼”的合理性在于“理”。“礼者,因人之情,缘义之理,而为之节文者也。故礼者谓有理也;理也者,明分以谕义之意也。”礼是按照人的感情,遵照义的道理,而为此规定的制度条文。所以礼就是有理。所谓理,是用明确职分来说明义的意思。“天有常象,地有常形,人有常礼。一设而不更,此谓三常。兼而一之,人君之道也;分而职之,人臣之事也。”(《君臣上》)这是从遵从天道来说明礼的来源。礼来源于理,有理就是有序。因此,上下贵贱,等级制度也就合理和有必要了。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要认识到《管子》关于礼源于道、因人情的阐述,以及强调礼的规范作用具有一定的道理,但另一方面,要认识到《管子》以礼治国的本质是把礼作为维护奴隶社会等级制度的工具。
顺天应民 崇礼制礼
文明进化,知礼崇礼。中国传统文化中,“礼”分为礼制、礼仪、礼义。传统伦理思想中的“礼”泛指道德规范、典章制度。最早主张把“礼”作为行为规范的是春秋时期的子产,“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孔子“好礼”,把“礼”视为国家治理的根本方法。“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宪问》)。《管子》论述轻重问题时阐述三皇五帝各有其轻重之策,历数人类文明起源的重大贡献,表明礼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轻重戊》中指出,禹舜统治天下,火烧大泽,斩杀野兽,为百姓谋利,并且祭封神社,百姓才懂得礼节。
民惟邦本,整饬礼义。《君臣下》说:“国之所以为国者,民体以为国;君之所以为君者,赏罚以为君。致赏则匮,致罚则虐,财匮而令虐,所以失其民也。是故明君审居处之教,而民可使居治、战胜、守固者也。夫赏重则上不给也,罚虐则下不信也。是故明君饰食饮吊伤之礼,而物属之者也。”“治斧钺者不敢让刑,治轩冕者不敢让赏,墳然若一父之子,若一家之实,义礼明也。”就是说,治国要以民为本,作为明君要注重实行赏罚,整饬宴饮、吊丧方面的礼节,使百姓亲近。并且“布法出宪”,注重以法办事,这样天下就归顺,像一个家庭一样,这是礼义分明的缘故。并进一步分析指出:“昔者,圣王本厚民生,审知祸福之所生。是故慎小事微,违非索辩以根之。然则躁作、奸邪、伪诈之人,不敢试也。此礼正民之道也”。就是说,古时候圣王将提高百姓生活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慎重地了解祸福产生的原因。对于事关百姓的小事也谨慎对待,认真办理,明辨是非,防止奸诈小人作坏事,这就是制定礼法匡正百姓的办法。因此君主要倡导德行、匡正过错,还要“施舍优犹以济乱,则百姓悦。选贤遂材,而礼孝弟,则奸伪止。要淫佚,别男女,则通乱隔。贵贱有义,伦等不逾,则有功者劝。国有常式,故法不隐,则下无怨心。此五者,兴德、匡过、存国、定民之道也。”这说明君主治国要掌握安抚百姓的五种办法,要懂得广行施舍、选用贤才、优礼孝悌等等,这样民无怨心,国才有常态。
文章来源:《经济学家》 网址: http://www.jjxjzz.cn/qikandaodu/2021/0322/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