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经济学家》栏目设置[08/31]
- · 《经济学家》数据库收录[08/31]
- · 《经济学家》收稿方向[08/31]
- · 《经济学家》投稿方式[08/31]
- · 《经济学家》征稿要求[08/31]
- · 《经济学家》刊物宗旨[08/31]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著名经济学家王福重:要求子女尽孝不合理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著名经济学家 王福重 对子女和父母关于赡养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在他看来 要求子女尽孝是不合理的 。 乍然一听可能会觉得匪夷所思,但王福重先生这句话是在一定的语境中所说
著名经济学家
王福重
对子女和父母关于赡养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在他看来
要求子女尽孝是不合理的
。
乍然一听可能会觉得匪夷所思,但王福重先生这句话是在一定的语境中所说。他认为子女出生时没有选择的权利,成年后却必须得对父母尽孝,这是不合理的,而这里所说的孝指的是赡养父母。
他认为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巨大,赡养父母是年轻人的负担。
现代社会观念的转变,动摇了儒学经典中的“孝道”
儒学文化一直被奉为古代读书人的经典,想要做官必然逃不过儒学。而“孝”正好是儒学所提倡的一个人必须具有的品质。近代中国兴起过一阵“反孔学”的文化思潮,大家批判儒学是迂腐无用的,动摇了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就当代中国的发展现状来看,虽然儒学仍是主流文化,但受各种文化流派的冲击,
特别是西方社会传入的“自由”、“平等”等观念,大大改变了年轻人对于父母和孩子关系的看法。
很明显的一个社会现象就是,如今的90、00后早已没有70、60年代时候的人看中亲缘关系,父母和孩子之间不再是长辈与晚辈的关系,他们之间更多的是以朋友的姿态平等交流沟通相处。
传统的古代社会,阶级界限虽然分明,但为官做官与普通百姓都必须遵守的一点就是“孝道”。
普通百姓不赡养父母,反而苛待父母会遭到街坊四邻的唾弃,而为官不好好对待家中的长辈更是会直接丢官罢爵。
那时候的孩童虽然没有现代诸多的科技可供玩乐,可兄弟姊妹一大家,承欢在长辈的膝下,也不无乐趣。
那时候的“孝”是代代相传的,是父母为榜样孩子跟着学的。
现代的高楼大厦将人与人的联系隔绝了起来,忙碌的都市生活让人仅仅是活着就觉得吃力。远在家乡的父母无法时常见面联系,忙碌一天回家也是早早休息根本没有空闲思考远方的父母过得怎么样。孩子们别说能够跟爷爷奶奶产生多深的感情,每年见面时能够相处十天半月都是件奢侈的事情。
楼房虽然解决了激增的人口所需要的住房问题,但同时也将每家人封在了一个个的房间之中,彼此之间的联系大幅度减少,除了利益的往来,单纯的不计得失的人际交往越来越少。
社会温暖流失严重,人们不再期盼报团取暖,而且想要人口精简,尽孝会背负上更沉重的担子,这与当代人的追求相反。
种种原因动摇了社会对“孝道”的要求,孩子不用再以父母为天,他们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正如王福重先生说的那样,既然孩子处于弱势,无法自我选择,那当他处于强势地位的时候,他就能够作出顺从自我心意的选择。
当代社会人民的菜篮子越来越满,工资越拿越多,活动更加的丰富,人反而越来越空虚。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情怀的缺失,现代人不懂得血缘关系的真正含义,孝顺父母在许多人的眼中是负担,
这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现代社会观念的转变,彻底动摇了“孝道”的地位。
从“尽孝”的源头出发,“尽孝”问题应从生育的目的探讨
王福重先生的观点单单看这一句话自然是不对的,
但他的着眼点并不在于“尽孝”而在于父母生养这个孩子的根本目的。
如果以中国传统社会思维来看待此问题,那么赋予了孩子生命的父母,是绝对高尚的。孩子未有生存能力之时,所有的一切依靠父母供给。理所当然,父母丧失了行为能力时,子女应该供养父母。
这种观点又绝对正确吗?不一定,当每一个父母做好迎接孩子到来的决定的时候,就应该为之后发生的一切有了正确的心理预期。孩子会有自己的思想,会有自己的生活,会有自己决定事情权利,他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可能不会对父母言听计从,他可能不会尽赡养的义务。
如果从一开始父母带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老有所依”,生育目的非要与功利挂钩,这样对刚降生的孩子,脚都还没放下土地就已经背上沉重包袱的他们,是不是不公平?
当然父母抚养孩子长大的二十年,付出的不止有金钱,还有时间和精力,作为享受他人付出的一方,在父母需要被保护时承担起这一责任,也是无可厚非的。无论是王福重先生所说的“要求子女尽孝不合理”,还是儒家文化中的“百善孝为先”,都是有其一定道理的,具体的时代不同,观点自然会有所不同,但都有其可取之处。
文章来源:《经济学家》 网址: http://www.jjxjzz.cn/zonghexinwen/2021/0210/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