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经济学家》栏目设置[08/31]
- · 《经济学家》数据库收录[08/31]
- · 《经济学家》收稿方向[08/31]
- · 《经济学家》投稿方式[08/31]
- · 《经济学家》征稿要求[08/31]
- · 《经济学家》刊物宗旨[08/31]
经济学家的“登堂入室”|书评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撰文 | 吴晨 经济学是介入现实世界最为深入的学科之一。而在现代世界,除了知识生产、传播,这种介入也是经济学家产生其影响力的一种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沃尔克和格林斯潘或
撰文 | 吴晨
经济学是介入现实世界最为深入的学科之一。而在现代世界,除了知识生产、传播,这种介入也是经济学家产生其影响力的一种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沃尔克和格林斯潘或许是很多人心目中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经济学家的典型。两人先后担任美联储主席,并在这一全世界最重要的央行行长位子上做出了成绩。沃尔克成功通过控制货币总量的方式控制住了一度两位数的通货膨胀,为西方国家过去三十年经济保持低通胀打下了基础,格林斯潘则是美国经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保持高增长的幕后推手,他所推动的金融去监管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却也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种下了种子。
但是,经济学家并不是我们想象中一直扮演政策和法规的制定者,事实上他们真正“登堂入室”也就半个世纪的光景。以刚刚去世的沃尔克为例,当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次作为一名经济学家进入美联储工作时,办公在美联储大楼密不透风的地下室,被认为虽然和工具书一样是有用的参谋工具,但与直接参与决策的要人们仍然相去甚远。
《经济学家时刻》记述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全球金融危机的五十年间,经济学家如何从边缘的工具一步一步成为举足轻重的政策制定者,也梳理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给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市场带来的巨大改变。同样,在书中阿佩尔鲍姆也并不讳言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局限,导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部分原因就是这批经济学家所推崇的金融去监管。书中点出当下主流宏观经济政策的盲点,也是为更好地应对数字经济时代提出新课题。
《经济学家时刻》,[美]本雅明·阿佩尔鲍姆 著,苏京春、王睦 译,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1月。
从“公平”到“效率”:影响力的上升
作者阿佩尔鲍姆(Binyamin Appelbaum)在书中引用最多的是美国的案例。经济学家的“登堂入室”在美国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日益取代律师(也是美国产生政客最多的职业)成为政策制定的主导者。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博弈主要体现在律师所信奉的公平与经济学家所拥趸的效率之间的竞争和取舍,从反垄断和去监管这两个重要政策转向中可见端倪。
镀金时代律师主导了不少反垄断的经典案例,从标准石油的拆分,到贝尔电话公司的分解,都遵循一条重要的逻辑,坚持公平的原则,维持市场上的大致平均,不让任何企业可以在市场上占有过大的市场份额,因为这样将遏制竞争。
但是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反垄断与竞争之间的关系变得理不清。竞争,尤其是为了将对手排挤出市场的价格竞争,其结果是垄断,但是至少在过程中给消费者带来的是更低的价格。这成了经济学家相信市场的原因:市场上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哪怕结果是相对垄断。他们认为检验反垄断的唯一目标应该变成,是否向消费者提供了更便宜方便的产品与服务,而不是简单的市场份额。
经济学家推动这一转变的背后,也是美国经济和社会当时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美国从一个强调平均的劳动者所组成的社会(从自耕农到向往中产生活的蓝领工人),逐步转变成了一个消费者主导的社会。消费者的社会希望价廉物美,经济学家的想法因此与消费者一拍即合。改变的另一方面则是数字经济的兴起,以微软与网景在浏览器垄断的诉讼为分水岭。此后的高科技数字公司,无论是谷歌、脸书还是亚马逊,虽然占据极高的市场份额,因为不断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甚至提供表面看来“免费”的服务(免费的搜索和免费的社交媒体服务),而不再成为反垄断关注的对象。
《经济学家时刻》指出,自由派经济学家有一条明确的思路,在市场和政府政策之间,因为市场能够带来效率所以选择拥抱市场,而政府应该尽可能从直接参与经济事务中脱身。继反垄断之后,经济学家下一步推动的是去监管改革,也就是减少政府对市场的监管,更充分释放市场中的“动物精神”。
生产知识、介入公共政策,都是经济学家产生影响力的方式。图为纪录片《经济学大师》画面,图中为影响20世纪的三位经济学家哈耶克(中)、马克思(右)、凯恩斯(左)。
航空业“去监管”:展现影响力的一个案例
《经济学家时刻》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去监管给美国航空业带来的改变。美国航空业的去监管是监管者革自己命的经典案例,因为最终去监管的结果是监管者——航空管理署——关门大吉。美国最后一任航空管理署署长甚至宣布,飞机上变得喧闹拥挤就是他推动的去监管政策成功最好的标志,因为市场开始提供更便宜的机票,让更多人可以乘飞机旅行,至于乘飞机从优雅的体验变成了挤巴士,只要消费者买单,就不应该有什么可以抱怨的。
文章来源:《经济学家》 网址: http://www.jjxjzz.cn/zonghexinwen/2021/0401/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