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经济学家》栏目设置[08/31]
- · 《经济学家》数据库收录[08/31]
- · 《经济学家》收稿方向[08/31]
- · 《经济学家》投稿方式[08/31]
- · 《经济学家》征稿要求[08/31]
- · 《经济学家》刊物宗旨[08/31]
“欧元之父”蒙代尔去世:他曾是经济学“宙斯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又一位经济学领域理论巨匠陨落。 4月4日,国际贸易和金融理论大师、欧元之父、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去世。 斯人已逝,无疑是经济学领域的一大损失。但他生时在
又一位经济学领域理论巨匠陨落。
4月4日,国际贸易和金融理论大师、欧元之父、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去世。
斯人已逝,无疑是经济学领域的一大损失。但他生时在国际经济学领域如同“宙斯一般”存在过,曾主宰了相当一段时间的国际经济学理论,让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F模型)光耀学界,让非主权货币的欧元开花结果,即便其谢世也让人铭记。
创立M-F模型
蒙代尔在学界扬名立万的代表作是一篇开创性的论文《固定于弹性汇率下的资本流动和稳定政策》,这篇论文将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引入了希克斯创建的IS-LM模型,阐述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财金政策的短期效应,论证了固定汇率制度下米德冲突并非无能为力。
在M-F模型之前,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发现,在固定汇率制下,单独使用收入分配政策、利率政策和通胀政策等支出政策调整或汇率政策、关税政策、出口补贴和进口配额等支出转换政策,同时追求经济内外均衡目标,会导致经济内均衡与外均衡之间的冲突,即在开放体系下,选择固定汇率制度,广义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使一国在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面临难以兼顾的情形。
国人耳熟的蒙代尔三角,即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和汇率稳定三角间只能取其二,就是基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得出的;随后,诺奖得主克鲁格曼在亚洲金融危机前后,清晰地用三角关系展示了其中的内在逻辑,将三元悖论直观地呈现出来。
M-F模型问世后,成为了国际经贸的经典分析框架,帮助人们解释了大量国际金融和贸易疑难杂症。
提出最优货币区理论成为欧元诞生依据
而蒙代尔最为世人熟知的恰是其欧元之父的身份。其在20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激进的最优货币区理论,成为了欧元诞生的主要理论依据,被人们冠以欧元之父的头衔。
纵观经济学界,真正将其理念变成现实成果之实用性的人可谓凤毛麟角,蒙代尔就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个。
不仅如此,当前人们已经熟知、正在被美国等主要国家实践的现代货币理论(MMT),蒙代尔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其提出的货币动态模型和蒙代尔-托宾效应认为,高通胀将导致投资者降低现金,有利于提高实际资本形成率等,为MMT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可见,蒙代尔在国际经济学和货币理论方面是神一般的存在,而其在2012年提出“创建以美元、欧元和人民币联盟的世界货币DEY-INTOR”,更是让国人敬重其对中国的友好,以及其对中国经济的持续看好。
蒙代尔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对中国的实践指导,不逊于其对欧洲的影响。
入世后,中国正式进入了开放经济体系,这使得中国面临着如何突破米德冲突的难题,即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和汇率稳定如何平衡经济内外部冲突问题。
M-F模型一定程度上为中国近年来的财金政策等提供了一个解释框架,推动中国试错性地探索出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政策、有管制的资本可自由流动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政策组合,有效地降低了米德冲突对中国经济内外平衡的冲击和影响。
M-F模型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仍有缺陷
当然,任何理论都是一种可证的观念,都具有一定的可释边界。如M-F模型更多是基于对发达国家间经济现象的解释,对发展中国家的解释力则多少有些力有不逮。
蒙代尔对此认为,发展中国家没有以本国货币交易的发达资本市场,导致其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本质上没有明显的区别,即发展中国家的支出调整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的作用差异不明显等。
而深层因素可能是:M-F模型中,在国际资本流动方面主要考量利差影响,这可能是该模型的一个缺陷。
而如今欧元区面临的一些困境,暴露了其货币理论最为激进的一面。
在一个主权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中,欧元既排除主权信用又依赖主权信用的冲突,始终牵制其成长,让欧元区的货币政策始终难以真正具有独立性;毕竟,货币区理论看到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却忽视了劳动力在国别间难以真正做到自由地跨境优化配置,导致欧元区的支出转换政策难以有效平衡欧元区经济的内外部均衡。
总之,基于比较优势搭建下的国际经贸体系,任何经济学理论能有效发挥作用,需要一个最基础的运行场景就是价值认同和信念共识。不同价值与信念下的国际市场要真正基于比较优势搭建交易框架,并不一定能长久,因为比较优势本质上就是相互依存,相互依存就是取长补短,就是相互暴露自身的不足和展示各自的优势,实现相互依存和互补。这本身就存在信任共识问题,容易使相互依存变成缺乏安全感的相互猜忌。
文章来源:《经济学家》 网址: http://www.jjxjzz.cn/zonghexinwen/2021/0409/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