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经济学家》栏目设置[08/31]
- · 《经济学家》数据库收录[08/31]
- · 《经济学家》收稿方向[08/31]
- · 《经济学家》投稿方式[08/31]
- · 《经济学家》征稿要求[08/31]
- · 《经济学家》刊物宗旨[08/31]
治理通胀,美国经济学家能否开出有效药方?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其次,中美贸易摩擦导致 美国 由 中国进口 的商品价格上涨,进一步推高了美国的通货膨胀水平。 中国是美国最大进口来源地,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额在整体零售额中占比约为37%。
其次,中美贸易摩擦导致美国由中国进口的商品价格上涨,进一步推高了美国的通货膨胀水平。中国是美国最大进口来源地,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额在整体零售额中占比约为37%。2020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海运运费价格上涨,再叠加贸易摩擦下美国对华征收的额外关税影响,进口商品对美国物价的平抑作用变小。初步估计,美国对华征收的额外关税或推升美国CPI达0.6-1.0个百分点。新冠疫情下美国的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供给不足所导致的冲击,而供给收缩,需求旺盛进一步提升了上游供应商的定价权。而在财政刺激的支撑下,美国消费者需求又比较旺盛,这使得价格传导效应被进一步放大。
针对通货膨胀的治理方式通常主要有两种方法,分别为实施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例如提高市场利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降低政府财政支出等几种常用的经济政策。针对高通货膨胀,美联储通过加息提高市场利率的方式以期降低通货膨胀,但事实是传统的经济政策并没有发挥降低通货膨胀水平的作用,反而埋下了引发经济衰退的导火索。北京时间7月28日晚间,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二季度GDP年化环比下跌0.9%。这是美国经济连续两个季度萎缩。美国2021年四季度、今年一季度GDP年化环比增速分别为6.9%、-1.6%。因此,美国现在的经济并不是简单的通货膨胀问题,而是经济滞胀问题。那么,美国为什么会出现“经济滞胀”问题?结合美国经济发展历史、当下全球经济现状以及美国的对外政策,主要原因如下:
校对/赵琳
据央视新闻,在美国通货膨胀高涨背景下,物价上涨不仅给消费者,也给生产商带来了很大压力。不少生产商通过简化产品包装来降低生产成本。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本月26日援引包装行业龙头企业RRD Packaging Solutions总裁丽萨·普鲁特的话报道说,这家企业81%的客户在过去一年里简化了产品包装。一些生产商使用更薄或用料更少的包装盒。普鲁特说,两年前,这些改变所节约的成本可能“微不足道”,“如今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为应对美国40年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生产商除了在节约成本上下工夫,还变相涨价,比如,薯片包装大小不变,但数量减少;洗碗剂包装没变,但分量减少;就连卫生纸也跟着“瘦身”。
作者/陈恒(经济学博士)
首先,新冠疫情在美国的大流行导致美国社会总体产能不足是通货膨胀的主要成因。由于新冠疫情持续,美国许多行业停工停产,造成社会总体的生产计划无法完成,很多行业的整体运营受到制约。这进一步加剧了失业或隐性失业的形成。而失业人口的剧增导致消费萎缩,消费的萎缩进一步削弱了美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因此,新冠疫情期间,为了刺激低迷的经济增长,美国政府采取了极度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直接印钱发给老百姓去消费,导致美国居民消费需求迅速反弹,但是社会的总体生产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消费需求的高涨,这推动了美国的商品价格飙升,引致了通货膨胀现象。此外,新冠疫情大流行导致全球供应链前所未有的中断,使美国无法通过有效进口来实现总体供给及产能的提高,从而无法平衡由超发货币所导致的高涨的消费需求,以上供需因素共同推动了美国CPI不断攀升。如果针对通货膨胀不加以治理,将导致经济泡沫,一旦泡沫破裂会导致严重社会和经济问题。
那么,美国的高通货膨胀是如何形成的?治理通胀美国经济学家能否开出有效药方?
最后,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导致的产能不足是美国通货膨胀的根源。根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在剩余价值(利润)的形成过程中,只有产业资本才能创造价值。而制造业作为产业资本的最主要构成,其对全社会价值创造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众所周知,美国的跨国企业实施的是全球战略,其制造业很早就随着跨国企业的全球战略布局到世界各个角落。尽管奥巴马在任时已经意识到制造业空心化可能引发的“寄生性社会”严重问题,并通过一系列措施促进制造业回流,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而美国本国的制造业不能有效回流,导致美国本土产能不能有效提升。在新冠疫情影响下,美国的进出口受到影响,叠加国际航运物流成本上涨,加剧了美国社会消费品和工业品价格的高涨。而高涨的消费品和工业品价格进一步推动美国本土企业的生产成本。企业生产成本高涨,导致美国的国内企业生产的一些商品价格被迫上涨。
文章来源:《经济学家》 网址: http://www.jjxjzz.cn/zonghexinwen/2022/0801/1535.html